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模式
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 出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需要,我们潜意识里会把整体分解成局部,把不同的事物划分类别,建立区隔,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知识体系,被人为划分成不同的学科,每一个学科下又形成了不同的分支。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关于猫和狗的典型的滑稽的规律是:小狗想取悦于你;小猫根本不关心你。 狗是忠诚、有爱心和无私的;猫是疏远冷淡、漠不关心和任性放纵的。 狗具有社会性,他们维护和支持社会秩序;猫是独来独往的,它们的行为方式都是以己为利。还原法是现代科学的基础方法论,它实际就是划分的极限应用,科学家们对事物层层划分,一直到原子层面就找到世间万物的统一基础。|思维工具1.发散思考法任何事物都存在无限多的可能性,但它在现实中的表现只有一。 这就像一棵大树当它还是一粒种子的时候具有无限多的可能性,但长大成树后我们所看到的只有唯一的现实形态。第2章材料:演讲的骨和肉 ——先确定一个主题演讲找材料前先要确定一个主题。我们正统的教育思维并没有对知识的融合足够重视。 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模式:把一个大的东西分解为小的东西,再把那个小的东西进行细分,这种分解性思维的致命性缺点,就是一件事物的整体特征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潜在关联都完全被忽视了。 就像在大学里,对原本一体的世界的洞察,却为了研究的方便被划分成很多个学科,更糟糕的是,即便在同一学科内,不同分支领域的教材出自不同专家的手笔,而对不同分支课程的讲授也都由不同的教师担任,这就导致了知识的进一步分隔。 由于每位教育者只需守好自己的那一块责任田即可,所以很少有老师会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远距离知识”间的融合思考。 只有一小部分智者表达了对这个问题的关切。第三种是享乐主义视角,具有此种视角的人总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他们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都无太大必要,尽情享受当下便好了。 他们的幸福感比较高,但出现成瘾行为如吸烟、酗酒或暴饮暴食的风险比较大。 第四种是以宿命的观点看待当下的人,即具有宿命论视角,他们对现时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第五种是习惯往前看、为未来谋划的人,这种视角被称为未来视角,他们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这个案例告诉人们判断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而不是一个纯粹理性推导过程,无论人类的理性多么卓越发达都不能保证判断的必然成功,因为大自然是无限的,它总是超乎人类的意料之外。比如,人脑与兽脑看到的月亮是不一样的,乐观思维模式与悲观思维模式看到的危机也是不一样的。
请看他在一次演讲大会上是如何应对的吧:反对者:“您讲的笑话我不懂。 ”马:“您莫非是长颈鹿。因为在这纽约州中至今还有许多婚姻都像这样轻率与不幸,所以今天我愿意详细地描述那桩婚姻的情形。总有动人的话语飘进耳朵直达内心,随着韵律传遍世界。 ”2怎样的故事能帮助沟通确定故事理念后,便到了构成故事的环节。 近期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一一“故事讲述者”。 这个用语强调了人类从一出生起就具有与他人对话并沟通的需求。 专家们通过对推特和脸书等社交网站的分析,将不断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故事或经历的人称为“数码故事讲述者”的新人类。 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故事能力”是在选拔人才时必须考虑的重要能力之一。 未来学者丹尼尔‘平克认为未来社会的最高领导者是故事型人才。 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以他的多元智能理论而闻名全球教育界,他曾经提出了“领导者讲故事”的核心理论。 领导者讲故事是加德纳有关领导力方面的核心理论。 如果掌握了讲故事的5个核心关键点,你也可以成为会讲故事的人。如果你更有经验,你应该在自己面前放一个钟表,在演讲的过程中根据时间的变化增减内容。 排练时要穿正装穿正装排练时,你需要一面镜子、一名听众、一块表,使用你所有的道具、稿子、支持材料并尽可能真实地模仿实际情况。 听众可以是镜子、录音机、你的朋友。 听众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和他们进行眼神交流。 如果你有机会能在演讲现场进行彩排,那么只要你有时间,不要犹豫,马上利用这个机会,尤其是活动规模较大,时间安排比较紧凑,并且还需要动用大量设备的时候。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独特”的重要性。 在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独特会让你更容易被发现、被牢记,更加地不可替代。而“图解思考”指的是用画图的方式来直观表示出我们思考内容,这有利于我们对所思考问题的解答。 下面是我用画图方式来思考和分析一部电影的例子。 如何让《盗梦空间》不难懂。 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莱昂纳多等主演的电影《盗梦空间》讲述了一个通过潜入梦境来改变他人信念的奇幻故事。 这部电影因为情节新颖、想象大胆、视觉华丽而大受好评,其中对“梦中之梦”的呈现更是引人入胜。 在盗梦团队进入目标人物的一个梦境后,他们还要设法在该梦境中再次入睡,从而进入更深一层的梦境,随后再进入第三、第四层梦境,最后实现修改目标人物深层信念的目的。他们认为,更合理的模式应该是“建构式”的,即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来,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而来,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调用他们的已有知识,在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探索,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糅合在一起,在头脑中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
这是水淼·Zblog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发布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20-06-07 16:29:07)